为推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7月11日,广东省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专场),组织有关政尊龙凯时府部门、专家学者、各级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在交流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深入阐述了类脑智能(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 BI)作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发展方向,及其在科技与产业变革中的颠覆性潜力。
类脑智能,是突破AI技术瓶颈的新路径。张旭指出,类脑智能是受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启发的智能理论和技术,其核心在于借鉴生物大脑的低功耗、自进化、小样本学习等优势,构建新型算法、模型与系统。“类脑智能与现有AI有较大区别,”他解释道,AI依赖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而类脑智能从生物脑的感知认知机制出发,有望实现计算速度、能耗、推理能力的根本性突破。他认为,类脑智能的广义范畴还包括类脑血管系统、类脑器官工程等前沿领域。例如,通过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类脑器官,可模拟大脑功能及疾病机制,甚至为生物计算机和脑机接口提供新思路。
张旭介绍,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在类脑智能领域已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正推动从算法到芯片的全面创新。重点介绍了广东省智能院的类脑智能研究成果。在算法层面,团队发布的“直觉神经网络”(INN)实现了符号计算与数据驱动的融合,兼具可解释性与高能效;在硬件领域,“天琴芯”BPU处理器和晶圆芯片“天琴芯·海”支撑的类脑计算系统,已实现“速度更快、功耗更低”的算力突破。
“通过四层架构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产业层面,张旭将类脑智能生态划分为四个层级:核心研究机构、基础设施企业(芯片与计算机厂商)、产业链供应链的硬件企业,以及应用端企业(类脑智能科技赋能的企业)。他指出,类脑计算技术通过模拟人脑并行处理机制,可驱动智能终端向微型化、高集成化发展,激活芯片制造、脑机医疗等新兴产业。
“类脑智能是国家布局的未来产业,中国具备产业链与市场优势,”张旭尊龙凯时表示。他建议,应加速建设类脑异构融合超算中心,推广节能改造技术,并重点发展类脑芯片、传感器及分布式智算网络。“广东省已具备先发优势,需进一步推动技术落地,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