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高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头部医疗资源汇聚、健康数据高度富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应用牵引为导向,统筹推进前沿技术创新、数据汇聚流通、深度赋能应用和产业生态培育,激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潜能,到2027年,构建形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聚集区。
助力不少于20个创新药械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不少于10个场景的应用。
引育不少于100名高水平人才,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形成2-3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构建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有效防控的创新生态体系。
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研究适用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揭示生命本质规律、致病机制的新方法、新工具,突破人工智能虚拟细胞、医学数字孪生、DNA存储等技术,加速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创新。探索认知智能、类脑智能、超级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
加快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影像云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等,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高效汇集。聚焦重大疾病队列,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开展疾病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医学数据标注能力建设,加强医药健康数据分类、标注标准研究,支持跨模态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等工作,建设一批面向行业级应用的公共数据集。
支持多任务协同的药物研发模型开发,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分子生成、药物筛选及优化、药效预测、工艺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服务等环节应用。支持医药研发、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建设智能化实验室等新型服务平台。支持口腔、骨科等个性化植入耗材的设计定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等智能诊疗产品研发,提升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设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医药生产企业数智化转型,推进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在药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和流通追溯等环节应用,打造智能工厂等应用标杆。
探索医生与医疗智能体协同机制,支持开发数字医生、数字医院用于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智能影像质控、智能病例生成、智能化用药辅助决策、手术智能辅助规划等。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预问诊、分诊、用药咨询、智慧药房等服务环节应用,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应用,支持适配基层诊疗需求的智能穿戴设备、康复设备、诊疗系统等产品研发,实现对常见多发慢病的日常监测、用药提醒及病情预警,打造全流程智慧健康管理服务模式。遴选医疗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应用试点,探索构建适宜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入院采购和结算模式。
构建智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型开发,提高对新发突发和重大变异病原体的发现、识别、跟踪和风险评估能力。整合公共卫生“时间、空间、人群”多维度数据,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和实时展示能力,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免疫规划、卫生监督、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等方面应用。
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申报材料实现关键信息提取、数据智能分析、智能辅助审查、审评报告辅助生成等,优化审评资源,提升审评效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现场监管及抽检、药物警戒评估、风险分析与预警等,提升监管效能。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监管、监管决策、风险评估和真实世界数据监测中应用,创新科学监管模式。
引导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京设立研发总部、创新中心等,推动人工智能科技领军企业布局医药健康方向。对接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强化原始创新资源转化落地,梯度培育“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支持医药企业联合医疗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等,聚焦应用场景开展算力、模型、数据等生态协同合作,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培育高成长性企业。
依托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机制,聚焦关键环节做好布局与全流程服务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充分发挥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站作用,拓宽审评交流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创新产品新增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立项、产品定价、入院结算等。充分发挥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加大投资力度,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鼓励产业主导区出台配套政策,形成市区联动的支持机制。依托各类创新主体,引进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培养高水平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推动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创新企业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解读:《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加快推动全球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以及药械研发进程。为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抢抓“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发展机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药监尊龙凯时局、市医保局、市政务和数据局、北京金融监管局联合制定《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新质生产力,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头部医疗资源汇聚、健康数据高度富集等突出优势,以应用牵引为导向,统筹推进前沿技术创新、数据汇聚流通、深度赋能应用和产业生态培育,激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潜能,到2027年,产出一批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落地转化30以上个核心技术及创新产品;持续丰富医药健康领域多元应用场景,助力不少于20个创新药械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速推进不少于10个场景应用;构建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有效防控的创新生态体系,引育不少于100名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2-3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聚集区。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策源。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发展前沿,一体化推进创新范式变革、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研发,持续提升医药健康产业竞争力。
二是突出场景牵引,深化落地应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药械产品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应用,加速医药健康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丰富医药健康领域多元应用场景,助力提升服务质效。
三是创新协同机制,营造良好生态。广泛凝聚医、产、学、研、用各方合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医药健康产业双向深度融合,探索构建科学监管体系,实现高效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