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记忆往往是和味蕾联系在一起的。想象一锅滚烫的酸菜汤,再往里面均匀下入芡了粉的鲜嫩鱼片。汤里的热量片刻便将鱼片烫熟,起锅后再泼上一勺沸腾的辣椒油,便在脑海中完成了一盆麻辣鲜香的
香浓的汤汁,鲜嫩爽滑的鱼肉,与朋友们一起大快朵颐,那些记忆中的画面一下子浮现在眼前。
在中国,酸菜鱼是最具生活气息的街头菜肴之一,各地的大街小巷都能寻到“酸菜鱼”的招牌。不同店家选用的鱼种很可能不同,而其中最常用的鱼类之一,便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乌鳢。
乌鳢(Channa argus)是攀鲈目鳢科的一类凶猛的中大型肉食鱼,原产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分布于包括黑龙江、长江、黄河在内的诸多水系,常见于池塘、湖泊、水库和水流相对缓慢的小河等水体中。
乌鳢的身体细长,成年个体体长可达 85 厘米,最大个体甚至能接近 1.5 米长。它的头大口大,眼睛靠近口部,再加上全身布满显眼的斑驳花纹,看起来就像是长了鱼鳍的蟒蛇一般,完美符合鳢科“snakehead fish(蛇头鱼)”这一英文名的描述。
而在中国,乌鳢更多时候是以黑鱼这一俗名为人们所熟知的。它的体表颜色较暗,肉质细嫩而刺少,高蛋白、低脂肪,滋味鲜美的同时营养价值尊龙凯时科技高,是广受欢迎的优质食用鱼。无论是水煮、红烧、清蒸还是熬汤,黑鱼都颇为鲜美,尤其适合做成酸菜鱼。
在售卖酸菜鱼的店铺里,常能看到几条乌鳢在水缸里凑在一起,食客现挑现做,捞出来敲晕后送进后厨,吃的就是一个“鲜、活、香、嫩”。某种意义上,乌鳢和酸菜鱼之间几乎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砧板上的黑鱼弱小可怜但美味,但在自然环境里,乌鳢反而是一种凶猛的捕食者。
鳢科的鱼类以凶猛的掠食性、食量大和布满尖牙的大嘴而闻名,乌鳢也不例外。终其尊龙凯时科技一生,乌鳢都是凶狠而高效的捕食者。在孵化后的第一个月内,乌鳢的幼鱼开始以浮游甲壳类、摇蚊幼虫等小型生物为食,一旦长到大约4厘米长,便会转向捕食鱼类。
13~15 厘米长的青年乌鳢的食谱中包含了 64%~70% 的鱼类,并且随着体型的增长,鱼类在食谱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30 厘米长的青年乌鳢,几乎完全以鱼类为食,其食谱中的鱼类占比高达90%,包含鲫属(Carassiusspp.)和拟鲤属(Rutilusspp.)在内的各种小鱼。
乌鳢成年个体更是来者不拒,无论是鲤鱼、河鲈、欧鳊还是花鳅,只要能吃得下,乌鳢几乎什么鱼都吃,最大甚至能吃下达到自身体长 33% 的鱼。此外,小龙虾、蜻蜓幼虫、甲虫、青蛙等其它动物,只要吃得下,乌鳢也会拿它们打打牙祭。
在习性凶猛、食量大的同时,乌鳢还有着超强的繁殖能力——乌鳢在 2~3 岁、体长 30~35 厘米的时候便能达到性成熟,单次产卵量高达 1300~15000 枚,平均一次约 7300 枚。与此同时,乌鳢还能在一个季节内多次产卵,根据环境的不同,部分地区的乌鳢甚至能够一年产卵多达 5 次。
7300 乘 5,一条成年雌性乌鳢一年时间内便能产下 36500 枚卵,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 100 枚卵!
更夸张的是,乌鳢和其它鱼不一样,并非产个卵甩个籽便不管了,它们还有着在鱼类中颇为少见的亲代抚育行为。
乌鳢会在浅水水草区内用水生植物搭建近圆形的巢,然后在巢上面产卵受精。在那之后,雌鱼和雄鱼都会留在巢旁边守护。刚刚孵化的乌鳢幼鱼体长只有约 4 毫米,它们会继续留在巢中,直至完全吸收携带的卵黄,长到体长约 8 毫米后才离巢,然后开始取食浮游动物。在此期间,雌鱼和雄鱼都会继续跟随守护幼鱼,直到幼鱼长到约 18 毫米长,具备取食小型甲壳类和鱼类幼苗的能力后,才停止照料。这种亲代抚育行为能够大幅提升乌鳢幼鱼的生存率。
乌鳢是一类强制性空气呼吸鱼类(obligate airbreather),它的鳃上腔里有着特殊的辅助呼吸器官,能直接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凭借这一特殊能力,乌鳢能耐受高温和低氧环境,即便在水体停滞、其他鱼类无法存活的情况下仍能繁衍壮大,成为池塘里的霸主。
与此同时,乌鳢体表还覆盖着一层能够锁水保湿的厚厚黏液,这使得健壮的乌鳢在离开水体后,依旧能存活多达数日。它们甚至能够通过扭动身体,在陆地上短暂自行爬动,从一个水体迁徙到相邻的另外一个水体中。
乌鳢在近乎干涸的泥质基底静止浅水体里依旧能存活。图片来源:J. Maughn
食量大,体型大,不挑食,拥有极强的捕食能力;一年能繁殖多次,单次产卵数千枚,繁殖力惊人;能直接呼吸空气,耐受缺水、低氧和高温等恶劣环境……这些特点结合在一起,使得乌鳢具备了强大的生存竞争力,堪称入侵物种的完美模版。
乌鳢也没浪费这些能力,在被人为引入日本、欧洲、中亚、美国等诸多地区后,成为了全球知名的入侵物种。
2002 年 5 月 14 日,美国马里兰州安妮阿伦德尔县的克罗夫顿地区,一位钓鱼爱好者正享受着美好的垂钓时光。他的钓点是一个位于购物中心后方、表面积仅 1.8 公顷的人工池塘,看起来平平无奇。
然而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伴随着一阵强大的拉力,一条大约 45 厘米长的怪鱼被钓出了水面。那是一条全身密布斑驳花纹的长条状鱼类,头大嘴大,在池塘边挣扎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是条疯狂扭动的蟒蛇。
这位钓鱼爱好者从未见过如此古怪的鱼,他忐忑地拍下了三张照片,然后将这条神秘的怪鱼重新丢回了池塘里。一个月后,他带着其中一张照片,前往了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总部,向其中的工作人员咨询意见。一位生物学家怀疑这条鱼有可能是乌鳢,于是将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位于佛罗里达州的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局里的工作人员迅速确认这是一条本不属于美国本土的乌鳢,而更恰巧的是,在此之前的一周,他们刚刚向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提交了一份关于鳢科所有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的报告。
钓上乌鳢的克罗夫顿人工池塘实景。图片来自于当地媒体The Baltimore Sun 于 2002 年 9 月的新闻报道
被意外钓上来的乌鳢推动了齿轮的转动,在官方部门开始组织行动的同时,陆陆续续有钓鱼爱好者闻讯赶来,试图再钓上那么一条从未见过的“怪鱼”。
大部分人都失败了,但其中一位的耐心最终得到了回报:2002 年 6 月 30 日,这位钓客在池塘里钓到了一条约 66 厘米长的乌鳢;随后 7 月 7-8 日的晚上,他又用抄网从池塘里捞出了 8 条乌鳢幼鱼——这也是美国首次在本土自然水体中发现外来乌鳢成功建立繁殖种群。
而在三天后的 7 月 11 日,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的生物学家使用背负式电捕仪,在这个池塘里捕获了 99 条 5-6 厘米长的乌鳢幼鱼,并在一周后捕获了更多。
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迅速对此展开应对措施:2002 年 8 月 18 日,工作人员往发现乌鳢的人工池塘和相邻两个小池塘里投放了对鱼类剧毒的除草剂;2002 年 9 月 4 日,工作人员又往三个池塘里投放了对水生生物毒性极高,但降解速度快的化学物质鱼藤酮。
被毒死的鱼陆陆续续地浮出水面,直到 9 月 7 日才停止。工作人员对死鱼们展开了回收,惊讶地发现了 6 条成年乌鳢(2 条体长约 70 厘米,2 条约 59 厘米,2 条约 43 厘米长)、超过 800 条体长约 10 厘米的青年乌鳢以及 566 条体长约 3.5 厘米的乌鳢幼鱼——这些大大小小的乌鳢加在一起,数量已经超过了其它所有死亡本土鱼的数量总计!
换句话说,在马里兰州自然资源部展开行动的时候,池塘里乌鳢的数量已经比其它所有本土鱼加起来都要多了!
乌鳢怪异的外表和强大的侵略性迅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包括 BBC、ESPN 和地方报纸在内的诸多媒体都展开了对乌鳢的报道,并用“怪鱼(frankenfish)”“鱼怪(fishzilla)”“恶魔鱼(devilfish)”、“来自亚洲的噩梦生物”等夺人眼球的词汇,以此描述这一种当地人从未见过的外来物种。
耸人听闻的媒体报道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恐慌。或真或假的传言开始传播,比如这种新到来的蛇形怪鱼会将动物拖进水中淹死吃掉。部分当地居民信以为真,甚至不敢让孩子和宠物靠近附近的水体,生怕他们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怪鱼拖进水里。
对于酸菜鱼乌鳢的恐慌是如此流行,以至于电影业都闻风而动,在 2004~2006 年短短三年间,便推出了三部以马里兰州发现乌鳢为原型的恐怖电影:《蛇鱼惊魂》(Snakehead Terror,2004 年)、《科学怪鱼》(Frankenfish,2004 年)和《蛇鱼来袭》(Swarm of the Snakehead,2006 年)。
三部以乌鳢为原型的恐怖电影海报,其中《蛇头鱼:沼泽杀机》(Snakehead Swamp)是2016年的电影
通过无良媒体和电影业的推波助澜,在中国以酸菜鱼等美食而闻名的乌鳢,到了美国摇身一变后,却成了会把小孩拖下水的恐怖怪鱼。
而关于乌鳢的那些传言也成了二十一世纪初美国人民的“童年阴影”,直到后来网络发达、信息流通后,笼罩在美国人民头上的“蛇头鱼阴影”才逐渐散去。
虽然乌鳢在 2002 年时已经在美国引发了公众的普遍注意,但实际上乌鳢在更早的时候便已抵达了美国。比如 1997 年 10 月 22 日,加利福尼亚州鱼类与狩猎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在圣贝纳迪诺山脉的银木湖里通过电捕捕获了一条大体型的乌鳢;2002 年,两条乌鳢在佛罗里达州的圣约翰河里被发现。这些乌鳢很可能是经活鱼食品市场从境外流入,后因运输逃逸、人为放生等方式侵入到美国的本土自然水体中。
因为乌鳢有着极强的侵略性和生存能力,能够对本土物种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能吃光整个水体里的所有其它鱼,所以乌鳢被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判定为高度有害野生物种。在美国许多州,进口、跨境运输、销售或放生乌鳢都是被禁止的。
然而即使如此,由于市场需求,非法运输、销售乌鳢的事件在美国仍旧时有发生,出于宗教仪式或休闲钓鱼目的的非法蓄意放生行为仍旧是乌鳢进入美国自然水体的主要途径。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自然资源局禁止放生乌鳢的宣传单 图片来源:南卡罗来纳州自然资源局
马里兰州克罗夫顿池塘里的乌鳢在 2002 年被发现后便被迅速清除,但这仍旧无法阻止乌鳢在美国其它地区的传播与扩散。时至今日,乌鳢已在美国特拉华州、弗吉尼亚州等 7 个州建立了自然繁殖的种群,而官方部门目前并没有现实可行的清除方案,只能通过宣传号召民众不要放生乌鳢,并在钓上、捞上乌鳢后不要放生,一定要杀掉或带回去吃掉。
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钓客们钓鱼、吃鱼的速度,根本不可能赶上乌鳢繁殖的速度——入侵物种一旦在多地建立自然繁殖的种群,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那么再想完全清除它们,便已经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也因此,在可预期的未来,乌鳢在美国依旧会是个长期存在的入侵物种,并继续成为笼罩在美国自然水体上的一团难以驱散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