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城市仿佛被放进蒸笼。持续的高温不仅让户外劳动者汗流浃背,更让急救中心进入“战备状态”。记者从市急救中心获悉,7月1日-18日有效出车1319趟,其中中暑及溺水相关案例70起,成为高温天急救事件的主要增长量。急救专家紧急呼吁:高温天气需严防热射病,水域活动务必警惕溺水隐患,切勿让“避暑”变“遇险”。
“患者体温42.3℃,是重度中暑。”烈日当空的正午,市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胡淑权在某建筑工地抢救一名昏迷的工人,监护仪上的数字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这已经不是今年第一例长时间户外作业引发的热射病案例了。
据市急救中心统计,两周内中暑患者中,有三分之二为户外工作者,包括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等。“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而是重度中暑的最危急阶段。当人体产热与散热机制失衡,核心温度突破40℃时,细胞蛋白质开始变性,多器官功能在高温下迅速衰竭。”急救人员解释。
近期的出车中,既有高温户外工作者,也有顶着烈日的健身爱好者。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老年人因舍不得开空调,在密闭室内出现非劳力型热射病。“这类患者往往伴随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危急。”急救人员提醒,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室内中暑”。
如果发现头晕、恶心尊龙凯时科技有限公司等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转移到通风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饮用含盐清凉饮料同时拨打120急救。
如果说高温是“陆地杀手”,那么溺水则是“水域幽灵”。两周的15例溺水事故中,大部分发生在非正规游泳场所,包括水库、河道等,未成年人占比居多。
“溺水救援的黄金时间仅有4-6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10%。”急救医生胡淑权提醒市民,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泳池,不要酒后下水,下水前充分热身,如果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呼救并拨打120,利用竹竿、绳索或漂浮物间接救援,切勿“手拉手下水”。
“人救上来只是溺水救援成功的第一步。”急救人员解释,溺水导致的心脏骤停患者往往伴随严重的肺水肿,急救过程中首先要清理患者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再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操作。
生命没有侥幸。每一例热射病的倒下、每一场溺水的发生,都在为生命安全敲响警钟。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而是关乎生死的医疗急症;水域的清凉背后,也可能潜藏着吞噬生命的暗流。唯有科学认知风险、主动防范隐患,才能将危机化为转机。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邹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