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想法‘大学做不了、企业不愿做’,智源愿为这些想法提供平台”,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活动第一次会议上,一翻到蓝色会议手册的第33页,记者就立刻被这句话吸引,“智源”到底在做什么呢?
怀着一探究竟之心,沐着6月中旬似火骄阳,记者跟着采访团一路问访,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到北京中关村学院、怀柔科学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记者惊诧地发现:那么熟悉的北京,又那么陌生!在北京市政府、科研院所、产业基金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北京不再只是文化之都,已“悄然”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驱车至海淀区成府路150号,一栋素朴而典雅的7层红砖大楼映入眼帘,这里就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所在地。“智源”,寓意为“人工智能的源头”。这家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于2018年,与清华大学为邻,同北京大学相望。
“欢迎光临,我们提供汉堡饮料套餐,请问您需要什么?”“我要个汉堡饮料套餐,我最近减肥,所以想要点低卡的。”听到需求,它就做起减脂汉堡餐;“我不要西红柿”,它就立刻停手;“我想要中间的饮料”,它“想了想”,又征求意见:“中间是雪碧,能否换成无糖可乐?”……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用视频展示的机器人,能与人实时互动,又能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令人惊叹!
“人工智能的未来一定不止于聊天对话,而是能够真正与物理世界互动,帮助人类完成更多有意义的任务。”王仲远告诉记者。
回顾研究院取得的成果,王仲远说,2021年推出“悟道1.0”,填补了中文超大预训练模型生态的空白。今年6月发布了“悟界”系列大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Emu3、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模型见微Brainμ、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 2.0与具身大脑RoboBrain 2.0以及全原子微观生命模型OpenComplex2。一边交流、一边做汉堡的机器人,就是基于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 2.0与具身大脑RoboBrain 2.0,它们能帮助机器人真正看到物理世界,对人类发出的指令进行拆解、逻辑推理和规划决策,再分配给不同的小脑模型执行;它们可支持不同构型、不同品牌的机器人。研究院已与全球20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具身智能生态体系”。
大模型的命名充满了中国传统哲思。如果“悟道”的“道”是对方法论的探索,“悟界”的“界”则是虚实世界的边界突破,“悟界”系列大模型推动了人工智能突破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隔阂。AI不再只是按既定程序操作的“工具人”,而是与机器人本体相结合,在真实世界中与人交互,在多方面成为得力助手。王仲远说,全原子微观生命模型能帮助科学家以新视角理解生命本源,能对蛋白质、DNA小分子进行结构预测及动态空间构象的预测,其主要应用场景,可能是未来的AI制药。脑科学多模态通用基础模型能把不同来源的脑信号数据统一编码,将神经数据孤岛连接成数据网路,能同时处理多种编解码任务,为基础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尊龙凯时科技范式,辅助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解释诊断。在文本生成领域,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能实现统一的图像生成,还具备潜在的推理与上下文学习能力,可基于隐含的提示词或者上下文示例,完成更加多样化的生成任务。
“‘悟界’系列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从以语言理解和推理为核心的‘数字智能’,加速迈向与现实环境互动的‘具身智能’。谁能在这一新赛道率先跑通技术路径、突破数据瓶颈,谁或将定义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王仲远表示。谈及未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智源持续布局类脑等方向的研究,意在构造精细完整的物理智能体,从原子到器官,打造媲美人类的物理智能体。”
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曾说,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方面,有三家公司(机构)处于绝对前列,一个是Open AI,第二个是谷歌,第三个是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实际上,在北京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不仅是创新“策源地”,还是创新“孵化器”。全球最低幻觉率大模型、全球最高抓取成功率机器人、全球首个具身智能“反思系统”……这些成果都诞生于其孵化的企业。
王仲远告诉记者,七年间,已孵化约20家AI创业公司,不少企业估值已超百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育苗”基地,更是培养了大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
“下单一杯冷萃少冰的咖啡、一包无糖吐司,再来一盒补水美白面膜……”只需简单一条文字或者语音指令,手机就能像人一样边思考边行动,完成最多超过50个步骤的长复杂操作。不仅能购物、预订酒店,还能在朋友圈点赞社交。这是北京智谱华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全球首个设备操控智能体AutoGLM。它能进行跨应用自主操作,具备了复杂问题的规划和解决能力。
该公司董事长刘德兵介绍,智能体服务“智慧生活”,已布局金融、教育、医疗、政务、企服等领域,在万余家企事业单位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智谱华章以“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为愿景,研发的“沉思模型”展现出类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幻觉一直都是各类大模型存在的问题,智谱GLM-4-9B幻觉率仅为1.3%,解决了大模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问题。”刘德兵说。
手机、iPad、汽车、可穿戴设备……这些端侧设备,对现代人而言,俨然已成外置的“延伸器官”。如何赋予它们更多“超能力”,这是北京面壁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做的事。该公司首席研究员韩旭介绍,端侧是最贴近用户的AI部署形态,作为国内首家专注端侧大模型的公司,正为“智周万物”而努力,争取为工作生活带来更多“智”变。
智谱华章、面壁智能……这些企业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曾在智源研究院这个大模型“育苗基地”从事研究工作。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得到过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人工智能基金已投资29家企业,累计金额28亿元,涉及应用层、模型层和技术层的各类项目,其中有超30%的企业属于早期企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关村两院”),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深入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关村两院”不一般。
“中关村两院”成立于2024年,邻近青翠的西山,校园宁静优美。教学楼、食堂、宿舍等配套设施和一般高校无异,但找不到惯常的教室和课程表。原来,这里没有学科,只有项目。
给乳腺外科手术打造“透视眼”“智慧刀”、用AI技术改造地球最古老的光合作用酶、让灵巧的机器人完成一组化学实验、把晦涩难懂的科研论文转成科普文章……这些“高大上”的研究问题,不是老师们申请的课题,而是一群不同专业博士生的组团研究。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岩介绍,学生们可以自主立项,学院委员会评审通过即拨算力与资金。这里不会忽视任何一个有价值的思想火花;这里鼓励学生自己“飞”,甚至带着老师“飞”。这里以“超常规”思维打破五大边界——学校、学科、导学、产教、阶段的壁垒,这里选才不拘一格,包容“传统AI、交叉学科、偏怪奇才”;这里知识更新极快,青年教师将AI领域“三月一迭代”的前沿理论浓缩为8小时前沿短课,确保课堂永远“在线名博士生,通过开设经典课程、建设跨学科项目、院企联合实验室等,以“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的研究理念,超常规锻造复合型AI领军者。
雨声如诗夏日来,清风徐徐抚花开。行走在郁郁葱葱的校园,这句诗猛然涌入心间。在北京,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正构建起覆盖人才、资金、空间、场景等全要素的“雨林生态”。在北京,已集聚全国21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3500亿元,两项指标均占全国总量一半……一个个鲜活数字勾勒了“AI北京”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