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冰生物邀您共赴2025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
为了加强国内外单细胞和空间生物技术学术交流,促进单细胞&空间组学基础研究、转化与临床研究深入发展,
近年来,单细胞与空间组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神经疾病与机制、生殖健康与诊断、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等领域用着广泛的应用,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为了加强国内外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学术交流,促进单细胞&空间组学基础研究、转化与临床研究深入发展,转化医学网联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中国遗传学会遗传诊断分会等多家单位发起了中国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系列论坛:长三角、西南和北京论坛,意在搭建单细胞与空间组学产学研医用交流协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其中“第六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将在传承前五届及长三角和西南单细胞论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将邀请数十位领域内知名研究者、技术专家、应用专家,围绕单细胞与空间组学研究前沿、技术进展、应用场景、临床需求、市场反馈、瓶颈分析及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上海烈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拥有14年NGS测序行业经验,6年单细胞(多组学)技术服务及产品开发经验,也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军单细胞多组学赛道的企业。公司于2016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承担多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022年获评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在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武汉、成都、哈尔滨、香港等多地均建有单细胞实验室,可提供从方案咨询到定制化数据分析的全流程单细胞测序服务!
烈冰生物致力于前沿的单细胞多组学医疗科研服务和前端产品研发,坚持自主创新研发和产品落地转化,先后研发了组织解离仪、单细胞分选系统和试剂耗材,搭建了10x、BD和自主开发的NovelCyto单细胞测序平台及CytoNavigator®生信数据分析平台;可为用户提供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产品开发和全流程的服务解决方案。公司已累计为600+所国内高等学府和医院、5000+深度合作学者用户、10000+重要科研项目提供支持,助力200余篇单细胞研究发文,总IF累计2600+分,其中IF10+分文章占比近70%,平均影响因子13+,客户致谢率90%以上。涵盖 1篇Nature正刊,20余篇Nature子刊,4篇Immunity免疫学顶刊等在内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
烈冰生物将继续秉持“正直、睿智、拼搏、严谨、关爱”的价值观,以“提供全面深入的单细胞数据解读”为使命,继续专注于单细胞多组学测序领域,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引领单细胞医疗健康新时代。
本次会议免费,名额有限,报满即止!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提交报名申请,经审核通过后,您会收到报名成功确认短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胸部肿瘤研究所 执行所长,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席青年科学家,中组部第十批援藏干部。主要从事胸部肿瘤的外科诊疗,擅长胸腔镜微创手术。聚焦早期肺癌开展创新性转化究,开发肺癌术后无创监测新方法。在Nature,Cancer Cell等杂志发表代表性论文。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理事,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及英国UCL癌症中心高级访问学者。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杰出青年中关村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等。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合作处副处长,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民盟中央委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PI、求是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广慈基金会“转化医学创新奖”。担任比尔.盖茨基金会国际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技术“专项负责人、科技部亚太经合组织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军委科技委国防创新特区第一批启动项目负责人。在Nature, PNAS,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Genome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领域内旗舰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60余项。研究方向:单细胞蛋白组学技术、空间蛋白组学、单细胞生物芯片技术。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分子智造研究所所长,单细胞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98年开始从事微流控芯片分析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微流控液滴分析和筛选,微流控液相色谱、质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微型化分析系统研制,人工智能+自动化+微流控系统,以及微流控系统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和多组学分析、微量生化分析、器官芯片、高通量药物筛选和现场分析中的应用。发表研究论文160余篇。在微流控分析领域有34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曾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科研项目。
北京大学博雅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暨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高歌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开发新生物信息技术以精准解析细胞调控图谱,并探索其在重大慢性疾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近五年来于Nature Biotechnology等领域高影响力刊物、NeurIPS等人工智能领域顶会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余篇,累计他引逾万次,多次获评Clarivate/SCI全球高被引学者、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等。近五年实验室自主开发的十余个生物信息学新算法软件及数据库获海内外有效访问15亿次,半数以上来自海外,跻身于国内自主开发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生物信息技术行列,多项成果入选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数据库、中国热点论文榜、ESI Highly Cited (Top 1%)论文等。作为高校教师,高歌教授专注于教学与人才培养,入选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最受欢迎教师、北京市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所培养的研究生多人次获评吴瑞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和北京市/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其作为主讲教师创设的国际首门中英双语生物信息学慕课(MOOC)入选国家首批精品在线课程、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成果获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2017,第一完成人),配套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担任生理学会干细胞生理专业委员会主委。获得国家杰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目前承担科技部重点专项,基金委杰青、重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中科院先导专项等。主要从事神经干细胞和脑发育机制研究,探索脑发育疾病机理,为脑疾病诊治提供潜在靶点,为转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Cell, Cell Stem Cell, Dev Cell, PNAS, Adv Sci, Sci Adv, Cell Res, Mol Psychiatry, Trends Cell Biol等70多篇。目前是生理学会理事,神经学会理事等,是杂志Fundamental Research, Cell Proliferation等编委。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干细胞创新科学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等。
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美国Rutgers University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化、细胞命运转分化、体内外干细胞再生领域,已经发表了包括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eLife等(含共同)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应邀在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等杂志发表英文书籍章节。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担任多个国内外基金和人才项目的评审,及20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
遗传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医学遗传研究院副院长、感染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遗传诊断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致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生育健康遗传关怀联盟副理事长; 目前主要从事遗传病基因筛查鉴定与分子机制、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研究等。 曾获得国家级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项以及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高等教学名师等荣誉。
北医三院医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后。围绕肿瘤驱动机制和细胞发育机制开展遗传变异功能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ucleic Acids Res.(x8)、Nat. Commun.、STTT、Genes Dev.、Mol. Cancer、Cell Rep.、Protein Cell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得国自然面上项目(x2)、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北自然联合基金等资助。担任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编委和Exploration、Life Medicine青年编委,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委会的专家委员。
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蛋白质组新技术及其在疾病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筛选中的应用研究。发展了一系列特色性的低丰度、修饰蛋白质组富集材料和化学标记富集方法,以及单细胞、空间和血液蛋白质组样品处理平台和质谱分析策略,显著提高鉴定灵敏度和规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等。在JACS、Angew、Molecular Cell、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cience、Analytical Chemistry、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
昌平国家实验室研究员、领衔科学家。200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双学位;2007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遗传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获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6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从事基于宏基因组测序的病原体筛查与鉴定;2016年至2021年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工作,从事单细胞生物信息学与肿瘤免疫的研究。2021年在昌平国家实验室工作至今,从事基于单细胞测序与空间组测序的计算医学免疫学研究。在 Cell 、 Cancer Cell、 Cell Research、Gut、Bloo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教育部高等院校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源协和生物医学创新突破奖等荣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教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及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Malignancy Spectrum》执行主编、《Intelligent Oncology》英文期刊副主编。主持多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包括主持科技部“863“重大项目、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项目等,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抗癌协会奖一等奖等奖项;获得授权专利10项,包括3项国际专利。研究方向:食管癌等的发生发展机理及分子干预,共发表100余篇SCI论文,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 JACS、STTT、Cancer research 、Cell Death Differ、Molecular Cancer、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 ,其中Nature 为ESI高被引论文。
欧洲科学院院士,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呼吸首席科学家。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基因检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包括单细胞测序、临床生物信息学、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慢性肺疾病、癌症免疫学和分子与细胞治疗。已发表300多篇科学论文,总影响因子约1100,引用数量约10600次,h-index为54,i10-index为268。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杰青、首届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医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青联医药卫生界别主任、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学会乳腺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乳腺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医疗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外科快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党支部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相关免疫学、肿瘤免疫和免疫信息学,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抗感染免疫和免疫信息学与抗原肽疫苗的研制等。任职以来,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5项基金资助,共在Oncogene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编《医学免疫学》、《健康免疫学》和《医学病原学与免疫学》等教材4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2007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获亚洲医学教育学会(AMEA)第四届学术大会最佳发言奖及2013年获香港大学医学教育论坛最佳发言等国际医学教育教学奖。2017年,获得北京市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本科和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后于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中心张泽民课题组完成博士后研究。聚焦肿瘤微环境异质性智能解析,在泛癌种水平上系统性揭示了肿瘤微环境跨细胞谱系的协同互作规律,并为免疫治疗精准化提供了一系列决策工具。在Cell、Cancer Cell、Genome 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入选“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2023,2024)。主持国家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长聘正教授(博雅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医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教授,SPI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Fellow(会士)。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光电子技术专业获学士,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生物物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 曾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2011—2018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正教授,生物医疗仪器方向负责人。共发表NATURE、PNAS等SCI论文140余篇,他引7300余次。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一项, 国内外专利二十余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常委。担任细胞分析领域期刊Cytometry Part A (影响因子4.25)副主编,国家外专局“海外千人计划”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医学部和信息学部会评专家,科技部十四五规划诊疗装备专项光电设备专家召集人。主要研究活体无创光学成像检测与疾病的智能快速检测技术及老年痴呆症光疗方法。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2-2016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细胞生物学青年论坛学术新人奖、人类前沿科学博士后基金奖、美国马里兰干细胞研究基金奖、神经细胞生物学青年前沿论坛特邀报告人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等。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委员、突触与神经可塑性分会委员、生物物理学会单细胞多组学分会委员和北京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北京医学科学健康学会副会长。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多个杂志的编委。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研究:1)下丘脑发育:从神经发生到环路组装;2)下丘脑功能、激素分泌和功能失调;3)神经干细胞的稳态调控与下丘脑肿瘤。在Cell、Cell Stem Cell、Sci Transl Med、Dev 人生就是博官方平台Cell等杂志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多篇论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简称广州健康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至2025年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骨干岗位(技术攻坚类),大连市“兴连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等。2025年4月以高层次人才身份被引进到广州健康院,担任谱系蛋白质组分析技术研究组PI,主要从事单细胞与细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与设备开发专项(课题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Sci. Bull., Chem. Eng. J., Chem. Sci., Anal. Chem.等期刊上;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含美国专利1项),并实现成果转化2项。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重大疾病共性机制研究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核心成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细胞与遗传医学博士。在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等多维组学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于Cell、Nature Methods(x2)、Nature Bio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担任人类蛋白质组组织(HUPO)中生物与疾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委员会委员。获得中国蛋白质组学明日之星等奖项。本报告将介绍基于质谱的高通量、单细胞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开发进展,涵盖关键技术创新及自动化流程优化,并展示其在细胞异质性解析、胚胎发育研究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成果。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北京市科技新星,北大博雅青年学者,任职于北京大学-云南白药国际医学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研究院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肿瘤转化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肿瘤基因组学的基础和转化研究,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包括Nature (x2)、Cancer Cell (x2) 、Gastroenterology (x2) 等;多次被Nat Rev评述,获Faculty Opinions推荐,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和“细胞出版社2019中国年度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重点专项,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研究骨干。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论文奖等。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万人领军,国家优青、北京杰青。长期致力于衰老机制、度量及其干预研究,系统构建以人干细胞和灵长类为核心的多维衰老研究框架,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及其与免疫、代谢互作共同驱动衰老的核心机制和关键分子靶标,并由此开发出靶向性衰老干预的新型策略;建立多器官衰老标志物体系,首创灵长类动物衰老时钟并用于多种衰老干预策略的量化评估;系统构建衰老数据库集群,发布面向中国人群的多维生物学年龄时钟体系,作为临床评价工具推动衰老预警与干预的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以通讯(含共同)作者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其中Cell 5篇、Nature 1篇、Nature Aging 5篇;以第一(含共同)作者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Cell各1篇。累计发表19篇封面文章、11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F1000推荐文章;论文总被引次数超过12,000,H指数为58(Google Scholar)。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两度受邀Cell Stem Cell专访,并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等发表综述文章。现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衰老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干细胞分会理事等职务。
博士,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双聘助理教授,入选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长期从事单细胞肿瘤免疫组学研究,以第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先后在Cell、Cancer Cell、Nature Medicine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论文,成果荣获2017年Cell出版社中国年度论文、2017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18年度Jacques Dupont Memorial Research Fellow等奖励。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以交叉学科为特色,融合实验研究与计算建模(干湿结合),聚焦肿瘤免疫学的核心科学问题,旨在揭示癌症免疫调控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在Immunity、Cell Metabolism、Cancer Discovery、Science Advances、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刊物上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论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国家级青年人才(海外)。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药学专业,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高能所。回国前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助理教授。2021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聚焦于肿瘤和感染等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和调控策略。在Adv. Sci., Nano Today, ACS Nano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授权专利十余项,已成功商业转让美国专利一项。任国际期刊药学学报APSB青年编委,Biomaterials Advances副主编,曾获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