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手术台要离战场近些再近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常以白求恩的话自勉。
这个团队始终秉持“向战为战,保障打赢”使命,聚焦战创伤救治理论与实践空白,潜心攻研,提升我军特殊战场环境下卫勤保障能力;他们多次深入高寒边防一线,为官兵送医送药。近年来,团队先后斩获国家尊龙凯时官方网站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军队及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23项,以累累硕果为我国心血管外科医疗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今年3月的一天,一场难度极高的心肝联合移植手术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展开。无影灯下,科主任王辉山指导多学科医护人员密切协作,高效地完成每个手术步骤。随着移植团队顺利完成心脏种植,“移植肝”有胆汁流出那一刻,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心脏与肝脏联合移植被称为器官移植领域的“珠峰”,多年来,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一次又一次挑战医学极限,在心脏、肾脏、肝脏等多脏器移植领域创下多项突破性纪录。
4年前的仲夏,团队传出喜讯:在该科室完成心脏移植手术的某部下士小刘复查结果显示,移植心脏功能良好,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得知检查结果,小刘的父亲激动地说:“感谢部队医院,让孩子重获新生!”
此前,小刘在一次体能训练后,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经驻地医院治疗,他的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仍有生命危险,所在部队将他紧急送到北部战区总医院。
了解小刘病情后,医院第一时间为他进行综合检查。经诊断,小刘患有急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功能减弱,随时有猝死风险。
经保守治疗,小刘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想到4个月后,小刘再次出现心衰症状。
“战士的生命高于一切!”科室团队立即协同多学科专家集智攻关,针对病情危重、潜在风险复杂等现实情况,系统分析病因,反复推敲治疗方案,最终决定为小刘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心脏移植手术能否顺利展开,匹配心源是关键。为尽快匹配到合适心源,医院发动所有科室积极寻找。幸运的是,小刘住院第2天,就收到社会自愿捐献器官的通知,并一举配型成功。
很快,科室团队迅速集结,进行长达6个多小时的供体心脏获取手术和受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随着心电监护仪“嘀嘀”声响起,移植的心脏在小刘身体里重新跳动,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在闯过术后排斥反应、感染、右心衰等一道道难关后,小刘痊愈出院。
现代战争中胸部爆震伤伤员比例高达48%,特别在严寒环境下,低温、低氧等条件使伤员生理机能下降,传统心血管创伤救治方法效果不佳,有效的前期抢救方案存在空白,往往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出现战斗减员。这引起了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的忧思:战场上胸部爆震伤合并大出血,数分钟就能引发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怎么办?
团队成员带着对未来战场救治的使命感,一头扎进了重症胸部爆震伤课题研究中。当时,国际上与寒区救治有关资料极为稀少,他们经过艰辛攻研,最终发现——低温虽然对伤员循环和呼吸系统有不利影响,但适度的低温会降低机体代谢消耗,反而对大脏器具有保护作用。
2017年春节,黑龙江省漠河地区创下了近10年最低气温纪录,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到零下40摄氏度的林海雪原深处搞急救演练,为了使数据详实准确,他们把所有设备、器材拉到室外,进行了上百次试验,不断地试错纠错,经过长期攻坚,终于研发定型了“野战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实现5分钟内依托系统成功建立体外循环,探索总结出15摄氏度环境下90分钟可存活的“低温假死后送”办法——通过深低温停循环诱导伤员假死亡临时止血,解决了胸部爆震伤伤员抢不下、运不走的难题。这一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我国野战急救的学科空白。
在临床实践中,团队通过创新设备,成功为多名重症心血管创伤患者实施了救治。不久前,一名患者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需要进行二期矫治手术,在原手术切口分离过程中涌出大量鲜血,情况万分危急,科室团队立即运用人工心肺机建立体外循环,并同步对患者进行降温,诱导心脏停止跳动并完全停止循环,在“低温假死”的状态下,成功实施了开胸手术和主动脉修补,成功控制了险情,患者恢复良好。
今年1月的一天,呼啸的警报声由远及近,一辆120救护车驶进北部战区总医院,径直开入战创伤救治中心救护车专用通道。
车尾门正对着抢救室,已经等候在旁的急诊科医护人员抬下救护车上的“伤员”,将其推入抢救室。
这是北部战区总医院连同驻地消防、急救等部门,联合开展的一场以“高层住宅火灾造成大批人员受伤”为背景的应急救援演练。
事实上,“伤员”刚刚被接上救护车,远程救治就已经开始。戴在“伤员”和医护人员身上的伤病员信息管理系统终端,将“伤员”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和现场视频实时传输回医院。
在战创伤救治中心指挥室的大屏上,伤员信息和前方处置情况已经实时传回。团队的专家们通过视频对后送途中的“伤员”进行远程会诊,并对一线医生进行现场急救指导。
“建立一个平台,进一步适应战伤救治国防需求……”随着卫勤科研领域不断拓展,一种使命感越来越强烈地涌现在团队成员的心中。
2021年以来,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以车祸伤、爆炸伤等创伤危重患者为救治重点,依托烧伤、骨科科等多学科创建了战创伤救治中心,建立杂交手术室和创伤复苏单元,畅通了急救复苏、损伤控制和后期康复一站式救治流程,搭建起东北地区一流的临床多学科协作平台,并在多次参与和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不断锤炼大批量伤员全链路救治能力。
在演练现场可以看到,针对短时间内接收的大批量“伤员”,医院启动批量伤员应急救治预案,在战创伤救治中心前的广场上开设分类场,腾空急诊红区和部分重症监护室床位,收拢各医疗救治小组人员,补充药品耗材,做好血液筹措。
在多科室医护人员协作下,陆续抵达的“伤员”们根据伤情被快速分流至相应科室,开展救治。
在二楼的创伤杂交手术室,一名烧伤并伴有颅脑损伤、意识丧失的危重“伤员”已经完成术前检查躺在了手术床上。他身上戴着一个醒目的绿色通道标牌,上面标注着“伤员1号”。
由多科室医护人员组成的手术团队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主刀医生通过移动C型臂X光机进一步确认“伤员1号”伤情,随后展开手术。
“‘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是战创伤救治的金标准。”王辉山说,“今天演练中,从‘伤员’接诊到开始实施手术,只用了不到一小时。”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每场救治就是一次出征,科室团队在向战为战、保障打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以大爱仁心书写新时代军医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