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电影120年历史,阮玲玉主演的《神女》被誉为无声电影的巅峰。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晚上,由上海电影博物馆策划的“4K修复版《神女》现场交响乐配乐特别献映”活动将在上海影城SHO上演,特邀上海交响乐团现场伴奏。
此次放映活动不仅是4K修复版《神女》在上海首次放映,也是现场配乐演奏规模最大的一次。为了演出舞台搭建,上海影城一号厅将首次拆除第一排座椅。
“上海的日常艺术影展丰富多元,但结合跨界演出的高规格放映活动不多,上海电影博物馆希望通过类似尝试,为影迷带来新鲜体验,搭建文旅消费新场景,助力上海电影之城建设。”上海电影博物馆副馆长王腾飞说。
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最新修复的《神女》曾亮相柏林电影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收获热烈反响,此次回到影片拍摄地上海,放映规格再度升级,并积极探索跨界新玩法。“整场活动更像一个‘电影+交响乐’的秀。”王腾飞介绍,此次现场配乐将由三管编制、多达70余人的交响乐团与歌唱家共同呈现,由作曲家邹野作曲,导演胡雪桦担任活动现场导演。影院里不仅有专业的舞美和灯光编排,演出人员也会穿上具有上世纪30年代风格的旗袍等服饰演奏。“如果观众有条件,不妨穿着类尊龙凯时科技有限公司似风格的服装赴约,获得沉浸式体验。”
王腾飞坦言,在活动策划时考虑过交响乐剧场等场地,但最终还是决定回归影院,选择上海影城1号厅,带来最佳放映效果。上海电影博物馆积极与影城协调,确定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即拆除第一排座椅,给演出让出空间。“在1号厅设计方案中,前几排座椅原本就是可以拆卸的。我们最近一直在做前期筹备,开演前两三天才能着手搭建。对日常放映的影响要降到最低。”他介绍,舞台搭建和银幕之间留有足够空间,确保演出时不干扰画面放映,灯光也只用在特殊节点上,比如到高潮段落时,演唱家将化身阮玲玉站在舞台中央高歌,会有一束追光照到她身上。
“相信声音和画面搭配好,一切会浑然天成。”王腾飞说,演职人员在现场彩排中反复调整,确保演出效果和影迷观感。当天,上海电影博物馆还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在上海影城0号厅“天幕”、二楼公共区域将结合《神女》主题进行展陈布置,满足观众打卡需求。二楼还有一个老上海摩登感的小商店,展示复刻的阮玲玉旗袍,销售由上海电影博物馆开发设计的精美电影文创,包括文创包、笔记本、冰箱贴、亚克力流沙《神女》票根、印有阮玲玉照片的明信片等。
此次活动参考剧场演出采取分区售票模式,包含188元、288元、388元三档,票价相比交响乐演出不算高,但远高于一般电影票。王腾飞说,通过电影叠加其他艺术形式,做更高票价产品的尝试,希望激发影迷消费兴趣,并覆盖乐迷等更多艺术消费群体。“此次放映作为上海电影博物馆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带有一定公益性质。如果试水成功,我们会坚持做下去,开发更多跨界类型产品,更好地为分众观影群体服务。”
“翻阅资料时,发现阮玲玉出生在上海虹口的工人家庭,今年是她诞辰115周年和逝世90周年。”上海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葛燕萍珍藏着一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阮玲玉》画刊。
《神女》从社会话题生发,电影里具有市民性、生活气息的上海,与后来的《乌鸦与麻雀》,以及如今的《爱情神话》《好东西》一脉相承。导演吴永刚是画家出身,赋予默片极强的视觉表现力。
“如今观众口味受到好莱坞大片影响,视觉意义无形中被弱化了。欣赏当年经典默片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打动观众,可以给当下的创作带来启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印象深刻的是,吴永刚把阮玲玉称为“感光最快的底片”,能一瞬间进入角色特定心理和感情状态,她的表演天分和对人物的贴切塑造在《神女》里有最好的体现。
石川一直想做一本《阮玲玉上海生活地图》,他曾考证阮玲玉的出生地“朱家木桥祥安里”究竟在什么地方,后来发现是在如今的虹口区车站南路附近。当年她读书的上海崇德女子学校位于陕西北路,如今是上海市七一中学。她拍戏的联华公司地点在如今上海电影博物馆对面的影业街上,《神女》也诞生于此。石川考察过阮玲玉生平相关的各个地点,他发现,如今上海的知名文旅打卡点何东旧居、胜利电影院等,都与阮玲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沿着她的线索,可以钩沉与上海影史、城市更新相关的地点,串起一条上海City Walk路线。
“上海有着电影文化遗产的深厚积累,从19世纪末绵延至今,这在中国没有任何城市可以比拟。如何把深厚的物质、非物质电影文化遗产,转换成当代的文旅、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于现在的市民和消费者,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石川认为,在保护好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再价值化,使之变成符合当代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重新投入市场,非常重要。
上海电影博物馆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举办这场特殊放映活动,也是为实现上海电影遗产再价值化做探索。当天,电影博物馆内还将举行两场分别以《神女》、电影遗产主题相关的配套论坛,作为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光影世纪”系列论坛的开幕论坛。
此次放映活动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影集团主办,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资料馆承办,也是“芬芳姿影:看见银幕内外的她们”影展的一部分。影展将在上海影城放映6部女性主题影片,包括《神女》《女篮五号》《李双双》《舞台姐妹》《泉水叮咚》《人·鬼·情》。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研人员最近在引力波天文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的“眼皮子底下”。
日前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安徽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20日,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扬子鳄产卵超3800枚,扬子鳄野外种群数量超1920条。
近年来,我们团队聚焦海洋多场环境耦合机制、多体结构相互作用、多尺度耦合效应等难题,开展深度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多款海工装备。
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实现蛋白质定向进化,使其具有新功能或改进功能至关重要。为此,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开发了一个可以加速蛋白质进化的合成生物学平台T7-ORACLE。
近日,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发布《传承与创新:解码中医药科学发展轨迹》报告。
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但里边有不少危险而又昂贵的设备,可能对科研工作者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如何织密安全防护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闭环生物回收的纤维素基介电薄膜,能够提高电子器件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减少电子废弃物。
日前,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团队与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团队合作,在可见光集成光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出一套新型可见光矢量光谱分析仪。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林木细胞遗传研究组近日提出了研究裸子植物生长停滞可塑性的独特模型。这一成果填补了人们对裸子植物发育可塑性认识的空白。
8月6日,揽月月面着陆器着陆起飞综合验证试验在位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地外天体着陆试验场圆满完成,此次试验是我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器地外天体着陆起飞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凯丰团队采用胶体量子点溶液作为增益介质,通过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耦合及双脉冲泵浦设计,开发出连续稳定工作10天以上、能量转化效率大于17%的量子点液体激光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深入解析了中亚野猪种群在跨越欧亚大陆百万年的迁徙历程中适应环境的独特遗传密码,为理解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应对环境变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无论是钢琴家指尖流淌出的动人旋律,还是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甚至是母亲为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细致……
月球,地球最亲密的邻居,它的“婴儿期”是什么样的?为破解这个谜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王水炯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员团队合作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