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做完手术推出来,我们都感觉跟做梦一样,盼了这么多年的人工耳蜗终于安上了!感谢国家的好政策,也谢谢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疗团队,帮我们一家实现了心愿,还让家里省下了大半费用!”
近日,在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病房里,松松(化名)和蕊蕊(化名)的家属难掩激动,两位孩子成为重庆市首批通过国家集采人工耳蜗政策重获新“声”的听障患者。
在无声的世界里,有许多家庭正为孩子的听力问题苦苦挣扎。松松和蕊蕊两个孩子的故事,便是其中令人动容的缩影,他们的家庭在困境中不懈追寻,渴望为孩子带来“希望曙光”。
松松的故事,要从他2岁时说起。那时,父母发现松松对周围的声响毫无反应,连简单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四处求医后,松松被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双耳严重的听力损失,对他的语言发展、社交能力等生长发育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医生建议植入人工耳蜗,可对于这个普通家庭而言,高昂的费用犹如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们只能无奈选择让松松依靠助听器勉强维持听力。
命运似乎并未打算放过这个家庭。4个月前,16岁的松松在运动时意外碰撞到头部,听力急剧下降。即便佩戴着助听器,他也只能捕捉到极其微弱的声音。从此,他的生活仿佛陷入了一片孤岛,无法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与家人的交流也变得异常艰难。“孩子最开始特别暴躁,后来就一直低着头不说话,眼神也没了光彩,整个人木木的。我们看着,心都要碎了。植入人工耳蜗成了我们唯一的希望。”松松的母亲回忆起那段日子,满是心酸。
而蕊蕊(化名)的情况同样令人揪心。自幼,她就被发现对声音没有反应。据母亲描述,蕊蕊小时候双耳听力明显下降,对周围较大的声音也毫无反应,没有耳痛、耳流脓等症状,也不畏寒发热、反复抓耳或咳嗽咳痰。蕊蕊刚学会叫“爸爸”“妈妈”等简单词汇,可大约6-7个月后,就再也不会说话了。由于一直未进行正规诊治,此后她的双耳对强声刺激依旧没有明显反应,始终无法开口说话。为让孩子得到进一步治疗,家人带她来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随后蕊蕊以“双侧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收治住院。
经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袁伟主任团队的详细评估,确认人工耳蜗植入是他们恢复听力的唯一希望。
随着国家集采政策逐步在全国各地落地,人工耳蜗价格从10几万至数十万元大幅降至5万元左右,松松、蕊蕊的治疗费大幅下降。“原本准备了十多万,还需要筹款,没想到现在负担减轻了这么多!而且家门口就可以解决,不用跑到外地,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差旅费”,患者妈妈尊龙凯时科技感慨道。
一切准备就绪后,袁伟主任团队精准操作成功为先天性耳蜗畸形的松松、双侧感音神经性听觉丧失的蕊蕊植入进口人工耳蜗。术后他们恢复良好,预计一个月后开机调试,并通过康复训练逐步适应有声世界。“这台手术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国家惠民政策的胜利。”袁伟主任表示。
人工耳蜗被称为“仿生器官的奇迹”,能让极重度听障患者从无声世界重回有声天地。然而,动辄数十万元的价格曾让无数家庭陷入“看得起病,买不起设备”的困境。
随着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政策的推进,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重庆市首批集采人工耳蜗手术的落地,标志着听障救助正式迈入“普惠时代”。袁伟主任算了一笔账:“进口人工耳蜗单套价格从数十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负担大大减轻了。”
对于松松、蕊蕊这样的儿童患者而言,人工耳蜗的意义远不止“听见声音”。研究表明,1-3岁是听觉和语言发育的黄金期,及时植入人工耳蜗可使患儿听力接近正常水平。
“集采政策与先进医疗技术的结合,让‘不可能’变为‘可能’。”袁伟主任表示,目前重庆市人民医院已为数十名听障患者登记手术需求,未来将加速推进集采惠民政策落地,让更多家庭“听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