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作为时代的弄潮儿,无疑正推动着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随着深度学习算法、边缘计算,甚至量子计算等技术的持续创新,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给社会各个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而在众多潜力巨大的发展方向中,仿生智能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众多研究人员和企业眼中的新选择。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唐雷在其演讲《空天仿生智能赋能硬核科技》中强调:仿生智能不仅是前沿科技的代表,更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航天等多领域新的赛道。他指出,现代空天无人系统不一定需要高度的计算智能,反而更需要出色的空间智能和运动智能。
唐雷院士进一步解释,仿生智能致力于通过模仿自然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运动机理,进行运动信息的解读与交互。这并不是单一学科的独行,而是融合了控制科学、仿生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元学科的合作。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实现对空间飞行器“神经-器官/组织/系统-行为”进行全面的仿生智能赋能。
例如,通过借鉴鸟类的飞行机制,空间飞行器能够更灵活、高效地应对复杂气流环境,从而提升飞行性能,增强任务执行能力。唐院士相信,仿生智能这一概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潜力催生新的发现和机遇,在航空航天、工业制造等传统领域,以及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都将形成链式变革,推动颠覆性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回顾人工智能的历史轨迹,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以及行业顶尖人才的逐步汇聚。如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多方驱动的情况下,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度)》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在2023年同比增长13.9%,预计到2024年接近6000亿元人民币。
随着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也逐渐扩展至更深层次,市场潜力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从2025年至2030年,人工智能行业有望实现更大规模的拓展,达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预定的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0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在这一发展大潮中,仿生智能作为硬科技的一部分,代表着科技创新与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面对传统生产力发展遇到的瓶颈,仿生智能的崛起无疑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技术的不断演进。
唐雷院士所提到的仿生智能,不仅仅是科技的前沿探索,更是高科技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航空航天这一高技术领域,仿生智能的应用将为航天器的设计、生产和操作等环节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形成更为高效、灵活、智能的工作体系。
如今,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仿生智能的迅速崛起为我们展示了自然与科技之间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发展模式。值得期待的是,仿生智能将如何在未来的航天及其他技术领域带来更多新机会与无限可能。
结语: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仿生智能的探索和应用必将引领我们迈向一个崭新的高科技时代,推动各行业的尊龙凯时科技有限公司效率与创新,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发展带来的美好未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