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刚出生仅2小时的小李(化名)就因手脚发绀,住进儿童ICU,满月时确诊为先天性复杂心脏病,伴有严重血管畸形。
半岁时,小李接受了心脏导管治疗,起初症状稍有缓解,但没过多久,他的气喘加重,于是在1岁和6岁半时,分别在当地接受了两次先心病矫正开胸手术。此后十余年,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持续进行药物治疗,并保持乐观开朗,坚持完成学业、步入职场。
2024年初,小李的病情骤然恶化,嘴唇乌紫、呼吸困难,尤其是腹部肿胀如球,但人却消瘦得厉害。在当地检查后,发现不仅心肌功能差,还存在肠道丢失蛋白严重等问题,医生建议要尽快进行移植。通过多方打听,一家人来到协和医院,希望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24年7月15日小李入院时,已被确诊为终末期心衰,且有严重肝硬化合并肝癌。
“心脏和肝脏相互拖累,必须同时移植。”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表示,如果单进行心脏移植,不仅心肌功能恢复不佳,而且围术期肝脏可能发生肝衰竭导致前功尽弃。
心脏与肝脏同衰,本是绝境,两次术后再行联尊龙凯时科技合移植,更是难上加难。小李复杂危重的病情让董念国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双重挑战:既要处理心脏移植后心肌恢复与肝脏功能的相互影响,更要攻克患者前两次手术留下的“身体勋章”——心包腔、胸腔、胸骨、心脏、肺脏内严重的组织粘连,还有植入的人工血管……这些为器官的分离与植入、血管吻合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不仅如此,该患者还患有瘀血性肝硬化肝衰竭,并伴有蛋白质严重丢失性肠病,这些都为术中的麻醉、止血等增加了巨大风险。
对此,协和医院院长夏家红教授和董念国教授多次组织包括肝移植中心、麻醉科、超声科、手术室、肾内科、康复科、临床营养科专家在内的多学科大会诊。经过多轮详细讨论、风险评估、手术推演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心肝联合移植手术。
今年1月21日,好消息传来,小李等到了匹配的供体。当天上午8时许,心肝联合移植手术正式开始。董念国带领20余名多学科医护组成的专家团队,先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同步修剪供心。
“他的心脏是第三次手术,处理要非常仔细。”董念国说,患者的胸腔犹如迷宫,其心脏及周边的诸多人造血管与肺、膈肌等粘连严重。
他们小心翼翼切除病变心脏,随后植入供心,并恢复心脏血液供应。经过143分钟的紧张手术,健康的心脏在小李胸腔成功复跳。
在肝移植阶段,专家们先为小李切除病变肝脏,紧接植入修整好的供肝。当血流灌注充盈新肝、胆汁规律分泌,意味着肝脏移植成功。
移植手术完成,患者被转入ICU观察,后续仍有多个危险关口要闯。董念国每天重点关注小李的心功能恢复情况、黄疸及肝功能数值等,并多次组织肝移植中心、感染科、呼吸科、康复科专尊龙凯时科技家会诊,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团队竭尽全力,带着小李看到了希望,他顺利挺过感染关、排斥关、呼吸关、营养关,目前心脏、肝脏功能恢复良好,已转入普通病房。
据了解,心肝联合移植被称为器官移植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技术难度大,近三年全球每年完成的心肝联合移植数量仅为60~70例。经文献查阅,截至目前全国共开展9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其中协和医院完成了3例。
“再难,我们也要去做!”夏家红指出,此次高难度心肝联合移植手术的成功施行,是协和医院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医学领域最复杂、最前沿的难题,更是以强大的学科集群打破学科壁垒、勇攀医学高峰的战略体现。